FB粉絲專頁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死隨念

















死隨念Maraanussati

Andhabhūto aya loko tanukettha vipassati
Sakunto jālamutto'va appo saggāya gacchati.

這世間的人是盲目沒有智慧,只是少數的人有正見;

只有少數的人能逃脫魔羅捕網,只有少數的人能生善趣。

法句經 世品174 Dhammapada LokavaggoVisuddhi 中譯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關於PTMC台北中心


湖景圖片來源.Paṇḍitārāma Bago森林道場網頁
【關於PTMC台灣班迪達禪修學會-台北中心】

中心巴利法名:
PTMC Sukha Punnamī Sāsana Yeiktha

長春中心為禪修者開設課程,推廣馬哈希Vipassanā觀禪,馬哈希禪修基本觀念方法,實務體驗練習,導讀相關佛典書籍.
依循佛陀世尊所善說的教法–戒定慧,實踐的初中後都是善行道,依於佛陀教導–正確行道的方法,導向完全斷除邪見,出離煩惱與解脫。

PTMC寂靜禪園-馬哈希觀禪行者】
從台灣到緬甸,跟隨班迪達大禪師Sayadaw U Paṇḍitā
教導出家,學習馬哈希內觀智慧禪法,走過森林禪修的足跡回到台灣,希望將這麼好的佛陀教法與內觀智慧禪分享給更多人.
---節自 PTMC馬哈希觀禪行者

PTMC台北中心】
已遷新址:台北市大同區
開課地址:台北市(詳見課程公告)
湖景圖片來源.Paṇḍitārāma Bago森林道場網頁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經集



【世尊是位耕者,因為世尊喬答摩的耕種結出永恆之果】


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軛, 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裡,沒有悲 哀。
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這親友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苦。”  ─節錄 經集Sutta-nipāta郭良鋆 譯


------------------------------------------------------------------------------

《耕者婆羅豆婆遮經》


如是我聞,從前,世尊曾經住在摩揭陀國南山一個名叫愛迦拿勒的婆羅門村中。那時,正值播種季節,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的五百架犁都套上了軛。

這天早上,世尊穿好衣服,帶上缽和袈裟,來到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工作的地方。那時,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正在分發食物。世尊走到分發食物的地方,站在一旁。

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看見世尊站著乞食,便望著他,說道:“哦,沙門!我耕田,我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沙門!你也應該耕田,你也應該播種,耕了,種了,你就有吃的。”“婆羅門啊!我也耕田,我也播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可是我們不曾看見世尊喬答摩的軛,犁,犁頭,刺棒和耕牛。”

世尊喬答摩又重複說道:“婆羅門啊,我耕田,我耕種,耕了,種了,我有吃的。”

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偈頌對世尊說道:
“聲稱自己是耕者,我們未見你耕種,請你說說耕種之事,讓我們知道你如何      耕種。”

“信仰是種子,苦行是雨水,智慧是我的軛和犁,謙遜是犁把,思想是轅軛,      意念是我的犁頭和刺棒。

“控制身體,言語謹慎,飲食有節,我以真話作砍刀,柔順是我的解脫。

“勤奮是我駕轅的牛,運載解脫,一直往前,永不返回;到達那裡,沒有悲           哀。

“進行這樣的耕種,它結出永恆之果;凡這親友耕種的人,他擺脫一切痛              苦。”

   然後,耕者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用大金碗盛滿牛奶粥,遞給世尊,說道:“請世尊喬答摩吃牛奶吧!世尊是位耕者,因為世尊喬答摩的耕種結出永恆之果。”

“由吟誦偈頌而得到食物,我是不能吃的。婆羅門啊,那樣做,對智者是不合正法的。佛陀們(指智者們與覺者們)拒受由吟誦而得到的食物。

婆羅門啊!只要正法存在,這就是一條準則。                         

 經集Sutta-nipāta郭良鋆 譯

雪烏明尊者法語

衰老、死亡、與所愛別離,是無法避免的。
業(行為)決定你的未來。

只有智慧能夠讓你自由。

─雪烏明尊者法語U Shwe Oo Min Sayadaw溫宗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法句經-老品》

Appassutāyaṃ puriso balivaddo 'va jīrati
maṃsāni tassa vaḍḍhanti paññā tassa na vaḍḍhati.Dhammapada-JARAVAGGO152

寡聞之(愚)人,生長如牡牛,唯增長筋肉,而不增智慧。
這少聞之人如牡牛般長大,只增長肌肉,不增長智慧。

法句經-老品》了參法師 譯 -敬法法師 白話譯

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法見》-向智尊者(Nyanaponika Thera)


觸食(phassa) 生命的四食

譬喻:一隻被生剝皮的牛,無論牠站在何處,都不斷地遭受周遭昆蟲及其他動物的侵襲。

如同被活生生剝皮的牛一般,觸食經由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從四面八方蜂湧而來,人無能地暴露在這種持續的興奮與刺激當中。 巴利語phassa,此處譯為觸食,字面意思為「觸」或「接觸」,但並非指軀體的接觸,而是透過六識(包括心的感觸)產生心理與外境的接觸。連同作意,觸食是心對「感官與料」〔1〕與概念的刺激所產生的第一且最單純的反應。 佛教心理學認為在夢中和潛意識狀態也可能發生的觸食,是構成心由低至高每一階段的要件。

觸食是維繫生命的基本條件,它特別滋養或維護的是感受。「受」因大量且持續發生的感官觸覺而生,成為樂受、苦受或不苦不樂受。 這個關係也出現在緣起法則裡:「觸緣受( phassapaccaya vendana)。」沒有防護的「受」使得貪愛旺盛,一旦觸食的貪求產生,便有無窮的觸供給感受消化吸收。 人一生在快速變遷中,受著色、聲、香、味、觸、法不斷衝擊。 佛陀深刻覺知此持續不斷的衝擊,因此以一隻被剝了皮的牛作為觸食的譬喻:因皮肉綻開,牛成為昆蟲群集爭食的對象,苦不堪言。 佛陀指出,對尚未從執取中解脫的人而言,任何感受必然產生苦難和爭戰。 苦受即是苦難的本身;樂受則因它短暫、無法令人滿足的特性,而帶來苦受;世俗的不苦不樂受,因其本具的單調及無聊而產生苦迫。 觸食不斷餵養這些受覺,成為引發此三苦之因。

《長老偈》記載,一名長老比丘希望能更清楚地看到觸食鮮明與刺激的特性,有感而發地說:「何時我才能平靜且有智慧地看到自己陷入無數的色聲香味觸法的熊熊火焰中?」(Theragatha-atthakatha v. 1099, Talaputa)

人十分清楚有許多痛苦的印象撞擊著自己的感受,但又非常願意為自己的快樂付出這樣的代價。 事實上,他們似乎喜歡有任何一種感覺勝過什麼也沒有,除非所引發的苦超過了容忍的地步。 這種情況的心理根源是因為人渴求永遠新的經驗。 如果這種渴求沒有被完全滿足,將感到空虛、飢餓及無助。 因此,人需要變異、新奇,並渴求不斷與生命接觸。 如此慣於這般的接觸,以致對大多數人而言,孤寂令人害怕,它是一種無法忍受的剝奪。

觸食滿足了享樂的世界,也滋養了對存在的渴求(有愛,bhavatahā )。 要破除習慣性的執取,唯有停止與一連串的感覺密切結合,學著擺脫對感覺主動積極的響應,並退一步觀察它們。 於是觸食所滋養的感受將會停止轉變成執取,這時候苦的緣起流轉才能終止。
-------------------------------------------------------------------

「比丘們!比丘應如何觀察觸食?比丘們!譬如一頭被剝了皮的牛。假如被剝皮的牛站在牆邊,就有以牆維生的生物啃囓它;假如牛站在水裡,就有水蟲啃囓它;假如牛站在曠野中,就有曠野中的飛蟲啃囓它。無論這被剝皮的牛站在那裡,就有生物攻擊它。
「比丘們!同樣地,觸食應如是觀。如果能領悟觸食,就能領悟三種感受(5);如果能領悟三種感受,聖弟子則所作已辦,不受後有。(6 ) 《相應部》〈子肉經〉

【譯註】

1〕感覺與料:羅素將我們知覺所得的數據(聲色味觸等),稱為「感覺與料」( sense-data),而獲得sense-data的經驗則稱為「 sensation) http://bit.ly/a0tDSc (5)樂受、苦受及不苦不樂受(舍受)(6)意指阿羅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