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粉絲專頁

2018年4月12日 星期四

菩薩--精進波羅蜜

菩薩--精進波羅蜜

用特哥裏博士的話說,菩薩將依自己的力量,鑄造他的心態:

“願我不求危難的回避,而是無畏地面對它們。
  
  願我不求痛苦的靜止,而是以心戰勝它。
  
  願我不是緊張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贏得自在。” 

  --節錄.十波羅蜜《覺悟之路》Narada Mahathera

-----------------------------------------------------------------
與智慧緊密相關的是精進(viriya 一精力或忍力)
在這裏,viriya 不是指身體上的力量,雖然這種力量也是一種財富,而是特指更為強大的心智之精力或力量 。
它被解釋為在言行上不懈地為他人的幸福而努力工作。
菩薩以這種善德為堅實基礎,依靠自己的力量,並把這種力量作為他主要品質之一。


“願我不求危難的回避,而是無畏地面對它們。
  
  願我不求痛苦的靜止,而是以心戰勝它。

  
  願我不是緊張不安地渴望得到救度,而是以忍辱希求贏得自在。” 
  --節錄.十波羅蜜《覺悟之路》Narada Mahathera

菩薩-捨波羅蜜




猶如獅子不怕聲響,風兒不怕羅網,蓮花不怕污水,讓他像犀牛角一樣獨自遊蕩。《經集.犀牛角經》郭良鑑譯
Sīhova saddesu asantasanto, vātova jālamhi asajjamāno;
Padumaṃva toyena alippamāno,eko care khaggavisāṇakappo.
Suttanipātapāḷi.Khaggavisāṇasutta71

菩薩捨波羅蜜
在順境或逆境之時,在贊美或誹謗之中,他總是鎮靜自若,
如同獅王不因任何響聲而顫抖,不因惡毒的妄言而煩惱;
如同微風不粘網孔,他不執著此無常世界的一切虛幻快樂;
如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他生長於世間而不被世間誘惑,
永遠地保持寂靜、安隱、祥和。
猶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風浪所動,菩薩之心靜如止水。

-節錄.十波羅蜜《覺悟之路》Narada Mahathera/釋學愚譯
--------------------------------------------------------------------
十波羅蜜之十就是舍(upekkha)。 巴利語舍--Upekkha 是由 Upa IKKha 組成,Upa,意指公正的、平等的、正確的,和 ikkha,意指見、知識和觀看。這一詞源之意為正確的認識、公正的看待、或平等的對待,也就是沒有貪欲和憎恨、喜愛和厭惡之分。在這裏,這一術語不是用來指漠然和中庸的感覺。

十波羅蜜中最不易做到,最為重要的就是這一舍波羅蜜,特別是對在家人來說,他們不得不生活在此沉浮不定的命運、動蕩不安的世界之中。
輕視和汙辱是人類共同的命運,毀譽、利衰、苦樂亦複如是。菩薩經曆了所有這些生活滄桑,堅定不移地實踐圓滿的舍波羅蜜,猶如岩石。

在順境或逆境之時,在贊美或誹謗之中,他總是鎮靜自若,
如同獅王不因任何響聲而顫抖,不因惡毒的妄言而煩惱;
如同微風不粘網孔,他不執著此無常世界的一切虛幻快樂;
如同蓮花出汙泥而不染,他生長於世間而不被世間誘惑,
永遠地保持寂靜、安隱、祥和。
“猶如大海之底不被任何風浪所動,菩薩之心靜如止水。”

-節錄.十波羅蜜《覺悟之路》Narada Mahathera/釋學愚譯

欲貪之餌


kāmato jāyatī soko, kāmato jāyatī bhayaṃ;
kāmato vippamuttassa, natthi soko kuto bhayaṃ.
--(Dhp Nāgavaggo 215)

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

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法句經》了參法師譯

欲鉤

「凡夫」(puthujjana)的另一個意思是:「被諸欲所鉤住的人」 (puthu = 許多欲貪。jana = agga = 被鉤住、刺穿)
這就像魚被魚鉤鉤住、刺穿一樣。凡夫也是被「欲索」可意的色、聲、香、味、 鉤住,無法逃脫。人只要未認清感官欲樂的過患,便一定會因它們而受苦。魚不知道魚餌裡有魚鉤,小咬一口便會被魚鉤鉤住,終究死亡。

如同聰明的魚會避開魚餌一樣,智者了解可愛所緣的過患只有小樂卻有大苦也會避開「欲索」(kāmaguṇa)。避開的方法是,先審思或說「如理作意」(yoniso-manasikāra),再保持正念。

有一個正念,便有一個解脫,兩個正念,就有兩個解脫,愈多的正念就有愈多 的解脫,一直到不再受任何可愛所緣影響,徹底免除愁鬱(soka)與害怕(bhaya)。要徹底遠離「欲貪」,至少要成為「不還者」(anāgāmī),但「預流者」與「一來者」已相當程度地從「欲貪」解脫;另外,禪修者在禪修狀態下也能減緩欲貪的壓迫。

-班迪達禪師解脫道上》

脫離煩惱的泥沼


Appamādaratā hotha, sacittamanurakkhatha;
Duggā uddharathattānaṃ, 
paṅke sannova kuñjaro.
(Dhp Piyavaggo327)

你們應樂於不放逸,你們應當防護己心;

讓自己脫離種種惡,猶如困象脫離泥沼。

-敬法比丘譯法句經. 象品327

避免惡行

對凡夫(puthujjana)的另一個描述是,他們沉沒(jana)於欲樂泥沼 (puthu)中。因為愈動便陷得愈深,所以不斷地下沉。一旦淹沒到鼻端,無論凡夫自己或是別人便再也無法將自己從這危險的困境解救出來。

關於此事,佛陀曾有一個教示(desanā)。有一次,憍薩羅國王的大象,走錯路陷入沼澤裡。因為這大象曾為國王在戰場上立下許多功績,所以國王命令象夫務必拯救大象的生命。於是,象夫像要作戰似的擊響戰鼓。大象聽聞鼓聲想起自己過去的戰功,努力地掙扎,終於脫離泥沼。

佛陀聽聞此事後有感而發,勸誡比丘應像身陷泥沼的大象一樣精進努力:
你們應當好樂不放逸、守護自心,猶如身陷泥沼的大象,努力將自己從惡道拔出。如此,解脫的方法便是「不放逸」(appamāda):於戒除惡行、守護根門,精勤不放逸。這些只會帶來利益。

問題是「如何守護」?方法是,觀照每一個生起的所緣,或者說,保持正念以降伏煩惱。

佛陀教導我們要斷除人趣的欲貪,因為人趣是欲貪盛行之處。當然,如果斷除了欲貪,其他大多數的煩惱也會被去除。
如同大象努力從泥沼脫困一樣,禪修者也應該運用五根(即信、 進、念、定、慧),努力將自己從煩惱的泥沼中解救出來。

-班迪達禪師解脫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