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看到”是指色塵和眼根接觸從而生起眼識。此處緬甸文通常寫作
‘myin-thi—看到-知道,意味著通過眼睛感知。讓我從解釋色塵通過眼門呈現於眼根的心路過程序列開始。每個心路過程中都有數個心識剎那依次出現 (共有14個心識剎那構成典型的五門心路歷程)。
首先,色塵(影像)與眼根接觸,有分心(bhavanga)經過三個心識剎那後,喚醒並啟動”看”的心路過程。此時眼門轉向心被激發,色塵(圖像)由眼根接收並由眼識認知,此時眼識心路不會生起煩惱。緊接著領受心接收和領受圖像,然後推度心接手並推度對象,之後確定心就能確定誰是誰,什麼是什麼。直到此刻,隨眠煩惱尚無法運作,仍在潛伏等待發動的機會。
但是,一旦確定心已定義該對像是合意或不合意,喜歡或不喜歡就在速行心(javana)運作時形成。到此階段就決定生起善業或不善業,無明煩惱的貪、嗔、痴盡展本色。
最後,兩個心識剎那的彼所緣心生起。這就是看到一個所緣時,心的認知過程的描述。巴利文稱為‘vīthi’,就是路或過程,心識流轉由此運作。
-《摩羅迦子經講記》馬哈希尊者(Mahāsi Sayāda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