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見到所緣的方式,和禪修者見到所緣的方式,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當五所緣進入(眼耳鼻舌身)五門的時候,「五門心路」 (pañcadvāra-citta-vīthi)便依據固定的次序(cittaniyāma,心之定則)而生起。舉例而言,「色所緣」經過一個心識剎那之後,進入到「眼門」或撞擊「眼淨色」之時,「有分心」 (bhavaṅga)波動了兩個心識剎那之後即滅去。接著,「五門轉向心」(pañcadvārāvajjana)轉向同一個色所緣,生起後又滅去。在這個階段,心轉向所緣,好像在說:「這是什麼?」之後,以下的心識會依序生起:
•見到同一個所緣的「眼識」(cakkhu-viññāṇa)
•領受所緣的「領受心」(sampaṭicchana)
•推度所緣的「推度心」(santīraṇa)
•確定所緣的「確定心」(votthapana)
這個過程進行得非常迅速,速度超乎我們所能想像。一般人的智慧很難理解這種心路過程的運行速度。
緊接於「五門心路」之後的,是「意門心路」(manodvāra-vīthi),它識知同一個色所緣。在意門心路中,意門轉向心在「有分波動」之後生起。到此為止的心仍屬「唯作、無記心」(kiriya-avyākata-cittāni),非善非惡,只是中性。
從此以後的階段,禪修者的心路才與常人的心路有所不同。
就一般人而言,在第一個「意門心路」之後,會繼續生起認知所緣的概念及名稱的心路,直到確實認清所緣為止。接著,一般人會抓取所緣的相(nimittaggāha)與種種細相 (anubyañjanaggāha),然後生起貪、瞋或痴,這些煩惱皆在「速行」(javana)的階段生起—我們便是以速行心的善、惡,來判定一個業的善、惡。
相對地,正念的禪修者會在所緣生起時觀察它,因而切斷那接下來的心路過程,他會停留在〔第一個〕意門心路,趁「速行心」獲得造(善、惡)業的力量之前便切斷這個鏈鎖。
當禪修者(毗婆舍那更強而有力)能夠純粹只是見物、聞聲之時,其「五門心路」甚至在「確定心」的階段便已停止,「速行心」來不及生起,因此煩惱完全無機可趁。這叫作
“diṭṭhe diṭṭhamattaṃ bhavissati”,意思是「看到的東西,只是被看到而已」。“mattaṃ”(只是…而已)這個字,意指「透過正念防止心進入形狀、名稱等微細相」。
無論所緣是可意或不可意,當禪修者不進一步去思惟所緣時,貪、瞋、痴便不會生起。能夠辨別名色所緣,見到它們的因果關係以及真實本質時,「不善速行」(akusala-javanas)便不會生起。
---《解脫道上》班迪達禪師 (Sayādaw Gyi U Paṇḍit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